無獨有偶,萬國更別出心裁地將跳秒搬到了陀飛輪上。不同品牌的兩款手表外觀迥異,但在內部結構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這種新式的結構與傳統(tǒng)跳秒有何不同,又有何優(yōu)勢,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。
秒針步步跳
在生活中,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。一些平日接觸手表比較少的朋友在購表時總會問我,如何區(qū)分機械表與石英表。一般聽到這個問題,我總會回答說,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,你就看秒針吧,一秒跳一下的就是石英表,連續(xù)掃過表盤的就是機械表。雖然我心中知道這個回答并不準確,但在今天,機械式跳秒手表在市場上已經難覓蹤跡,因此在99% 的情況下這一方法還是能直觀地分辨石英表和機械表。
實際上,在上世紀中葉,不少品牌都推出過機械式跳秒手表。像勞力士、歐米茄、沛納海都曾涉足這一領域,但不論哪個品牌的機械跳秒手表產量都不大,淺嘗輒止,也都沒有堅持下來。這其中原因有二,其一是隨著石英表的普及,一秒一跳的秒針成了石英表的特點之一,機械表再做成跳秒沒有太大意義,連續(xù)掃過表盤的秒針反而成為了機械表的標簽(機械表的秒針通常在1 秒鐘內跳動5 到10 下,因為速度很快,所以看上去如同連續(xù)掃過表盤);其二就是技術原因。
機械式跳秒手表的結構復雜,制作難度大,為了達到跳秒的效果投入巨大,得不償失。傳統(tǒng)機械跳秒手表在機芯結構上與一般手表并沒有太大區(qū)別,主要是在主要輪系外增加了一套跳秒使用的小輪系。這套跳秒輪系的外觀不但醒目而且非常有特點,叫人一看便知。在跳秒手表的機芯中央,我們能看到一個巨大的擒縱輪和擒縱叉,它們就是跳秒的核心部件,這個大大的擒縱輪和擒縱叉可以計算發(fā)條和擺輪的擺動速度,并在一秒鐘內儲存并釋放能量,帶動手表的秒針一秒跳動一下。我找來了兩款跳秒手表的機芯圖片,一款是瑞寶的Sauterelle 跳秒手表,一款是DeBethune 的DB16 跳秒手表,兩者的跳秒結構大同小異,從圖片上,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位于機芯中央的巨大擒縱輪與擒縱叉,這就是機械式跳秒手表的代表性部件。
說完傳統(tǒng)機械跳秒手表的結構后,我們就要看一看它的缺點了。機械跳秒的最大難點在于調校上,通俗地說,就是怎么計算好秒針一秒一跳,能量的儲存和釋放如何恰恰在一秒鐘完成。一旦調校不當,秒針就會亂跳一氣。另外,這種跳秒結構并不太可靠,非常容易出現問題。當年歐米茄就生產過一批跳秒手表輸出到南美市場, 結果大部分手表都出現了問題,不得不回收分解。就像我每每向制表師提及跳秒手表時,他們總是無奈又遺憾地說道:“這種東西圖個新鮮,不好做、可靠性差、沒有必要。”
亦恒力亦跳秒
通過上文的介紹,我們可以看出傳統(tǒng)的機械式跳秒是一種「不太靠譜」的功能。一旦技術不到位,不但達不到實際效果,還會影響手表的可靠性,反而引禍上身。可見機械跳秒手表逐漸退出市場,銷聲匿跡也不是沒有道理,而F.P.J 和萬國在近期卻逆其道而行之,紛紛推出全新的跳秒手表,這又是怎么回事呢?實際上,F.P.J 和萬國的跳秒手表和傳統(tǒng)跳秒裝置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。跳秒只是一種表象,而深藏其中的則是一種對手表走時大有脾益的恒定動力裝置(簡稱恒力裝置)。
早期的鐘表, 包括手表,在發(fā)條設計上比較簡單,也不太完善。發(fā)條像蝸牛一樣盤曲在發(fā)條盒中。這種蝸牛形的發(fā)條在輸出時力矩不穩(wěn)定,對手表走時有非常不利的影響,恒力裝置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。恒力裝置將發(fā)條輸出的能量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,積攢一下釋放一下,這樣就穩(wěn)定了動力。
后來人們改進了發(fā)條形狀,由蝸牛形變成了S 形,很大程度解決了力矩不穩(wěn)定的問題,因此在一般手表上就見不到恒力裝置的身影了。但改進歸改進,S 形發(fā)條雖比以前的發(fā)條有了很大進步,但力矩不穩(wěn)的情況還是或多或少存在的,就像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消除誤差一樣。因此,F.P.J 和萬國又不約而同地在手表上使用了恒力裝置,而恒力裝置這種積攢一下釋放一下的特點,也為安裝一秒一跳的秒針提供了條件。與傳統(tǒng)的跳秒裝置相反,制表師們對這種恒力裝置給予了高度評價,歸結起來就是“非常出色,沒有缺點。”
小秒針不跳大秒針跳
F.P.J 曾經就推出過帶有恒力裝置的手表, 這款Chronomètre Optimum 手表相比前作又有獨到之處。Chronomètre Optimum 手表有兩根秒針,表盤正面有一根小秒針,表盤背面有一根大秒針。小秒針像一般手表那樣連續(xù)掃過表盤,大秒針則跳秒前進一秒一跳。在這款手表上為何小秒針不跳大秒針跳呢?這就是恒力裝置在發(fā)揮作用。恒力裝置說穿了就是在手表傳動鏈條里增加的一組小輪系,以此對動力進行分割。我們找來了一個Chronomètre Optimum 手表上的恒力裝置結構圖,有了它我們就能對此裝置一目了然。紅色的就是帶動表盤正面小秒針的秒輪,這個秒輪60 秒轉動一圈,正常運行。在秒輪旁邊帶有黃色夾板的齒輪,是一個傳動輪。這個傳動輪被秒輪帶著走,在它運行時,會牽動藍色的彈簧,當彈簧受到一秒鐘的壓力后,會托起整套恒力裝置,讓最右側的限位器轉動一格,這樣大秒針就在一秒內向前跳動了一下。
通俗地說,跳秒的大秒針實際上是由正常運行的小秒針帶動運行的,只不過因為有了個恒力裝置的限位器,卡住了大秒針,讓跳秒的大秒針一秒鐘才能釋放一次(或者說跳動一次)。如此一來就出現了小秒針不跳大秒針跳的現象了。這套位于手表輪系中的恒力裝置把動力分割成一秒一段,平均地將動力逐點傳送給擒縱機構,確保了擺輪的等時性,讓動力更加穩(wěn)定,相比傳統(tǒng)跳秒功能給手表走時帶來的負擔,這種帶有恒力裝置的跳秒結構卻為提高手表走時精度貢獻不少,難怪制表師們對這一裝置都贊賞有加。
如果非要雞蛋里挑骨頭的話,就是這套系統(tǒng)制作難度比較高,同時對材料也有一定要求,畢竟增加了不少零件,質量上要盡量輕,這款Chronomètre Optimum 手表的恒力裝置就是由鈦制成的。
另外,跳秒的大秒針也增加了這款手表的觀賞性,一只手表兩種運行方式,把玩起來別有樂趣。在表盤正面11點的位置還有一個小開口,還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恒力裝置限位器一秒一秒地轉動,很有意思。